成熟度(EVCGM)概述 - 小.png

问卷设计说明

本问卷基于成熟度评估体系的12个核心维度,按领导层(战略决策层)、管理层(业务执行层)、执行层(操作落地层)设计差异化问题,结合ISO、Gartner等国际标准最佳实践(如ISO31000风险管理、Gartner生态协同治理),通过“答案选项对应分数+层级权重分配”计算最终得分。

权重分配规则

领导层回答占比40%(战略方向与顶层设计);

管理层回答占比35%(流程落地与跨部门协同);

执行层回答占比25%(操作细节与实际效果)。

规划体系(EVCPS)评估维度

1. 战略动态适配性

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Q1:企业战略对外部环境变化(如技术革命、政策调整、生态伙伴需求变化)的响应机制是否明确?

选项:

    • 无响应机制,被动应对(0分)
    • 有初步机制,但响应周期>6个月(2分)
    • 建立动态校准机制,响应周期3-6个月(3分)
    • 实时监测+敏捷调整,响应周期<3个月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2:您所在部门是否参与战略落地的季度/年度校准?校准依据是否包含生态伙伴反馈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未参与校准,无伙伴反馈输入(0分)
    • 偶尔参与校准,伙伴反馈仅作参考(2分)
    • 定期参与校准,伙伴反馈纳入关键依据(3分)
    • 深度参与校准,伙伴协同需求直接驱动战略调整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3:您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能清晰感知战略调整对业务的影响(如目标、流程变化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感知,战略与工作脱节(0分)
    • 偶尔感知,但调整原因不明确(2分)
    • 明确感知,调整方向清晰(3分)
    • 深度参与调整落地,理解背后逻辑(5分)

    2. 目标穿透性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4:企业战略目标是否分解至部门、项目及核心伙伴,并明确协同责任?

    选项:

    • 仅企业级目标,无分解(0分)
    • 分解至部门,但未延伸至项目/伙伴(2分)
    • 分解至项目,但伙伴责任模糊(3分)
    • 全链路分解,部门、项目、伙伴责任可追溯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5:您部门的KPI是否与生态伙伴的目标存在联动(如联合销售额、技术共建进度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联动,仅关注内部指标(0分)
    • 有联动,但未纳入考核(2分)
    • 联动指标纳入考核,但权重<10%(3分)
    • 联动指标权重≥20%,与伙伴定期复盘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6:您参与的项目/工作是否明确与伙伴的协同节点(如交付物对接、进度同步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明确节点,沟通随机(0分)
    • 有节点但未严格执行(2分)
    • 节点明确,按计划执行(3分)
    • 节点数字化跟踪,异常自动预警(5分)

    3. 多维价值平衡度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7:企业是否建立经济、社会、环境价值的量化评估体系,并纳入战略考核?

    选项:

    • 仅考核经济价值(0分)

      • 提及社会/环境价值,但未量化(2分)
      • 量化评估,但未与战略目标绑定(3分)
      • 全维度量化,权重明确(如经济60%、社会20%、环境20%)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8:您部门在决策时是否同步评估对社会/环境的影响(如供应链碳足迹、产品普惠性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仅关注经济效益(0分)

      • 偶尔评估,但无明确标准(2分)
      • 按标准评估,但未影响决策(3分)
      • 评估结果直接决定方案选择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9:您参与的工作是否包含社会/环境价值相关任务(如绿色生产流程、客户适老化服务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相关任务(0分)
    • 有任务但未培训(2分)
    • 有任务且有培训,按要求执行(3分)
    • 主动优化任务流程,提升社会/环境价值(5分)

    支持体系(EVCSS)评估维度

    1. 文化驱动力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10:企业是否通过制度(如激励、考核)推动“价值共创”文化落地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相关制度,文化仅停留在口号(0分)
    • 有制度但未执行(2分)
    • 制度落地,覆盖核心部门(3分)
    • 制度全覆盖,与晋升/奖金强挂钩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11:您团队是否有跨部门/跨伙伴的价值共创案例(如联合创新、问题协同解决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案例(0分)
    • 1~2个案例,未推广(2分)
    • 3~5个案例,内部推广(3分)
    • 案例常态化,形成可复制方法论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12:您是否愿意主动提出价值共创建议(如产品优化、流程协同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不愿意,无反馈渠道(0分)
    • 愿意,但建议无回应(2分)
    • 建议有回应,部分采纳(3分)
    • 建议被采纳并产生实际价值(5分)

    2. 组织敏捷性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13:企业是否建立跨部门/跨伙伴的敏捷组织(如虚拟项目组、生态委员会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敏捷组织,按层级审批(0分)
    • 有内部敏捷组,无伙伴参与(2分)
    • 有跨伙伴敏捷组,但权限有限(3分)
    • 敏捷组有决策权限,响应速度>业务需求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14:跨部门/跨伙伴需求的响应周期是否≤行业平均水平?

    选项:

    • 周期>行业2倍(0分)
    • 周期=行业平均(2分)
    • 周期<行业平均50%(3分)
    • 周期<行业平均70%,有快速通道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15:您对接跨部门/跨伙伴需求时,是否有明确的流程和工具支持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流程无工具,依赖邮件/口头(0分)
    • 有流程但无工具,效率低(2分)
    • 有流程有工具,按步骤执行(3分)
    • 流程自动化,工具实时同步进度(5分)

    3. 流程韧性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16:企业是否对核心流程(如供应链、研发)进行风险韧性设计(如备选伙伴、冗余能力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韧性设计,依赖单一流程(0分)
    • 有设计但未测试(2分)
    • 有设计且测试,覆盖50%核心流程(3分)
    • 设计全覆盖,每年演练并优化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17:您部门流程中断时(如供应商延迟),是否能快速启动备选方案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备选方案,被动等待(0分)
    • 有方案但未落地(2分)
    • 方案落地,恢复时间>48小时(3分)
    • 方案自动化触发,恢复时间<24小时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18:您是否熟悉流程中断的应急操作(如切换伙伴接口、启用备用数据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不熟悉,无培训(0分)
    • 熟悉但未实操(2分)
    • 熟悉且参与过演练(3分)
    • 实际处理过中断,优化过操作(5分)

    4. 技术赋能度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19:企业是否投入技术(如云计算、API平台)支持生态伙伴协同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技术投入,伙伴协同依赖线下(0分)
    • 有基础技术(如邮件系统),无专用平台(2分)
    • 有专用平台,覆盖50%伙伴(3分)
    • 平台全覆盖,支持实时数据共享/流程联动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20:您部门使用的技术工具是否支持与伙伴工具的对接(如数据互通、流程集成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不支持,数据需人工传递(0分)
    • 部分支持,需定制开发(2分)
    • 支持标准化对接,覆盖核心场景(3分)
    • 全场景支持,对接效率>90%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21:您使用的技术工具是否降低了与伙伴的协同成本(如沟通时间、错误率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未降低,成本反而增加(0分)
    • 无明显变化(2分)
    • 成本降低10%~30%(3分)
    • 成本降低>30%,效率显著提升(5分)

    5. 数据资产化水平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22:企业是否建立数据共享机制,允许核心伙伴安全使用非敏感数据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共享机制,数据完全封闭(0分)
    • 有机制但未开放(2分)
    • 向核心伙伴开放部分数据(3分)
    • 数据按等级开放,有收益分成机制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23:跨伙伴数据协同的质量(如准确性、及时性)是否达标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数据错误率>20%(0分)
    • 错误率10%~20%(2分)
    • 错误率<10%,有校验机制(3分)
    • 错误率<5%,自动化校验+追溯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24:您是否能通过工具快速获取伙伴共享数据(如库存、需求预测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法获取,需线下申请(0分)
    • 能获取,但流程>3天(2分)
    • 能获取,流程1~3天(3分)
    • 实时获取,数据可视化展示(5分)

    6. 指标闭环能力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25:企业是否建立“战略-绩效-生态”联动的指标监控体系(如动态仪表盘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体系,指标分散(0分)
    • 有内部指标体系,无生态指标(2分)
    • 纳入生态指标,但未联动(3分)
    • 全链路指标联动,异常自动预警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26:您部门的绩效指标是否与生态伙伴指标联动分析(如伙伴交付率影响部门达成率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不分析,指标独立(0分)
    • 偶尔分析,无改进措施(2分)
    • 定期分析,改进措施(3分)
    • 分析自动化,措施落地跟踪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27:您是否能通过指标了解自己的工作对生态伙伴的影响(如交付延迟对伙伴生产的影响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不了解(0分)
    • 了解但无数据支撑(2分)
    • 有数据支撑,被动知晓(3分)
    • 主动监控影响,优化工作减少负向影响(5分)

    生态体系(EVCES)评估维度

    1. 产品生态兼容性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28:企业产品是否采用开放标准(如API、协议)支持伙伴产品协同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开放标准,产品封闭(0分)
    • 有标准但未公开(2分)
    • 标准公开,支持部分伙伴对接(3分)
    • 标准行业领先,80%以上伙伴可无缝对接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29:产品迭代是否纳入伙伴需求(如功能适配、接口优化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不纳入,仅考虑内部需求(0分)
    • 偶尔纳入,未优先(2分)
    • 定期收集需求,纳入迭代计划(3分)
    • 伙伴需求权重≥30%,联合定义迭代路线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30:您是否参与产品与伙伴的兼容性测试(如联调、问题修复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未参与,测试仅内部完成(0分)
    • 参与但无反馈机制(2分)
    • 参与且有反馈,问题定期修复(3分)
    • 参与全流程,推动兼容性指标提升(5分)

    2. 项目协同深度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31:企业是否建立跨伙伴项目的资源共享机制(如技术、资金、人才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机制,项目资源独立(0分)
    • 有机制但未执行(2分)
    • 机制落地,覆盖30%跨伙伴项目(3分)
    • 机制全覆盖,资源利用率提升>50%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32:跨伙伴项目是否采用联合管理模式(如共同制定计划、共享风险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单方管理,伙伴被动配合(0分)
    • 联合管理但权责不清(2分)
    • 权责清晰,定期联合复盘(3分)
    • 管理流程数字化,风险实时共担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25%)
      Q33:您参与的跨伙伴项目是否有明确的协同工具(如共享文档、进度平台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工具,依赖线下沟通(0分)
    • 有工具但未普及(2分)
    • 工具普及,按流程使用(3分)
    • 工具智能化,自动提醒协同节点(5分)

    3. 伙伴价值共生度

    • 领导层问题(40%)
      Q34:企业是否建立伙伴价值共享机制(如收益分成、技术共研成果共享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无机制,伙伴仅获基础服务费(0分)
    • 有机制但未量化(2分)
    • 机制量化,覆盖核心伙伴(3分)
    • 机制动态优化,伙伴收益与企业增长强绑定(5分)
    • 管理层问题(35%)
      Q35:伙伴留存率(合作≥3年)及共创收益占比是否达标?

    选项:

    • 留存率<30%,共创收益=0(0分)
    • 留存率30%~50%,共创收益<10%(2分)
    • 留存率50%~70%,共创收益10%~30%(3分)
    • 留存率>70%,共创收益>30%(5分)
    • 执行层问题(35%)
      Q36:您是否参与伙伴赋能活动(如培训、技术支持)?

    选项:

    • 未参与,无赋能活动(0分)
    • 参与但无效果跟踪(2分)
    • 参与且有效果反馈(3分)
    • 参与并优化赋能内容,提升伙伴能力(5分)

    评分计算方法

    • 每个维度下3道题(领导层、管理层、执行层各1题)的得分按权重计算维度总分。
    • 维度得分=领导层题得分×40%+管理层题得分×35%+执行层题得分×25%

    三大体系总分计算

    • 规划体系总分=(战略动态适配性得分+目标穿透性得分+多维价值平衡度得分)÷3
    • 支持体系总分=(文化驱动力得分+组织敏捷性得分+流程韧性得分+技术赋能度得分+数据资产化水平得分+指标闭环能力得分)÷6
    • 生态体系总分=(产品生态兼容性得分+项目协同深度得分+伙伴价值共生度得分)÷3
    • 成熟度最终得分=规划体系总分×30%+支持体系总分×40%+生态体系总分×30%,对应五级成熟度等级:
      1.0~1.9分:初始级

    2.2~2.9分:规范级
    3.3~3.9分:协同级
    4. 4~4.9分:优化级
    5分:引领级

    国际标准最佳实践融合说明

    • ISO31000风险管理:在“流程韧性”维度中融入风险预案设计、备选伙伴机制,要求企业通过韧性测试提升抗风险能力,符合“风险识别-评估-应对”的标准化流程。
    • Gartner生态协同治理:在“生态体系”维度强调伙伴分层管理、价值共享机制,参考Gartner“生态成熟度模型”中“资源共享→风险共担→价值共生”的演进逻辑。
    • ISO26000社会责任:在“多维价值平衡度”中纳入社会/环境价值评估,要求企业将ESG指标与战略目标绑定,符合社会责任与价值创造融合的国际趋势。
    • TOGAF企业架构:在“技术赋能度”“数据资产化水平”中强调技术与业务/生态的协同,参考TOGAF“业务-数据-应用-技术”架构对齐原则,确保技术工具支撑生态价值流转。

    问卷应用建议

    抽样范围

    领导层(CEO、战略总监等)5~10人,管理层(部门经理、项目负责人等)20~30人,执行层(一线员工、伙伴接口专员等)50~100人,确保样本覆盖生态协同关键角色。

    结果应用

    • 针对低分区(如“伙伴价值共生度得分<2分”),优先建立伙伴收益分成机制(参考领导层Q34高分组实践);
    • 针对中分区(如“协同级”企业),重点提升技术工具的生态适配性(如API平台开放,参考管理层Q20优化方向);
    • 引领级企业可输出行业标杆案例,将生态治理模式转化为标准(如产品兼容性标准、项目协同规范)。

    通过分层问卷与量化评分,企业可精准定位生态治理短板,结合国际最佳实践制定阶梯式改进计划,实现从“内部治理”到“生态共生”的价值创造能力跃升。

    问卷表格版

    企业价值成熟度调研问题清单_V1.0_20250721_01盘点版问题清单.png


    推荐阅读


    企业价值创造治理体系公众号关注二维码.png

    最后修改:2025 年 07 月 21 日
    文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