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价值创造治理体系(EVCGS)由三大相互依存的子体系构成:企业价值创造规划体系(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 Planning System,简称EVCPS)和企业价值创造支持体系(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 Support System,简称EVCSS)、企业价值创造生态体系(Enterprise Value Creation Ecological System,简称EVCES)。
企业价值创造规划体系(EVCPS)-引领方向
企业价值创造规划体系(EVCPS)负责确立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,包含三个动态互锁的核心要素。
战略(Strategy)
核心定义
战略是企业价值创造规划体系的 “动态导航系统”,通过持续的环境扫描(捕捉市场机会与潜在威胁)、战略意图解码(将抽象愿景转化为可量化的目标链,比如 “5G 专利全球占比超 20%”)、韧性机制构建(设置应对不确定性的弹性阈值,如 “核心技术投入波动不超过 10%”),为资源配置和行动方向提供动态指引。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,而是能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的 “活的框架”。
核心功能
- 方向校准:通过环境扫描(如政策变化、技术迭代)确保企业不偏离价值创造主线(比如新能源企业紧盯 “双碳” 政策调整研发方向);
- 目标锚定:将愿景拆解为可执行的目标链(如 “成为全球领先的 AI 企业” 拆解为 “算法准确率每年提升 15%”);
- 风险缓冲:设置弹性阈值(如 “海外市场投入不超过总预算的 30%”),在“黑天鹅”事件中减少冲击(如地缘冲突时快速收缩高风险区域投入)。
关键属性
- 动态性:不是 “写在纸上的计划”,而是定期(如季度)更新的导航系统;
- 穿透性:能渗透到各部门决策(研发、销售、生产都依据同一战略调整动作);
- 耦合性:与目标、价值深度绑定(战略方向决定目标设计,目标达成支撑价值实现)。
参考案例
- 正面案例:某芯片企业的 “国产替代战略”—— 通过每月扫描全球芯片技术专利分布(环境扫描),将 “3 年内 7nm 工艺量产” 拆解为 “季度研发投入增长 20%”“与 2 家晶圆厂签订联合开发协议” 等目标链,同时设置 “研发投入波动不超过 15%” 的弹性阈值,在设备制裁时仍能通过备选方案推进,最终实现技术突破。
- 反面案例:某手机厂商的 “僵化战略”—— 五年前制定 “机海战术” 后从未更新,无视市场向 “精品化” 转型的趋势,仍每月推出 2-3 款新机,导致研发资源分散、单品竞争力弱,市场份额从 15% 跌至 5%。
与关联元素的关系
- 与 “目标”:战略是目标的 “源头”,目标是战略的 “具象化”(没有战略的目标是零散的点,没有目标的战略是空洞的线);
- 与 “价值”:战略的核心是 “如何创造价值”,价值是战略的 “终点”(如 “技术领先战略” 最终要实现 “产品溢价 + 行业标准制定权” 的价值)。
参考理论
- 经典理论:明茨伯格 “战略 5P 模型”(战略是计划、模式、定位、观念、计谋),强调战略的动态性;
- 权威机构:麦肯锡《战略韧性报告》指出,“具备动态调整机制的战略,在危机中存活率比僵化战略高 3 倍”;
- 论文参考:《哈佛商业评论》2023 年《动态战略:不确定时代的生存法则》强调 “环境扫描频率与战略弹性正相关”。
目标(Goals)
核心定义
目标是战略落地的 “具象锚点”,需要具备动态调整机制(如季度校准目标值)、风险耦合设计(将目标与潜在风险关联,如 “销售额目标 = 基准值 - 风险系数 ×30%”)、跨体系穿透力(确保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等部门目标协同,避免 “研发追技术、销售冲销量” 的冲突)。比如 “每日处理 4PB 训练数据” 这一目标,既承接 “AI 算法领先” 的战略,又关联 “数据安全风险” 的防控。
核心功能
- 聚焦执行:将抽象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任务(如 “技术领先战略” 落地为 “每周迭代 1 次算法模型”);
- 绩效衡量:通过目标达成率(如 “客户满意度目标达成 90%”)判断战略执行效果;
- 协同对齐:确保各部门目标 “力往一处使”(如销售的 “高端产品销量占比 60%” 与研发的 “高端功能迭代速度” 协同)。
关键属性
- 量化:必须是 “可计数、可衡量” 的(如 “市场份额提升 5 个百分点” 而非 “提升市场份额”);
- 联动:与战略、风险、价值直接挂钩(目标完不成会影响战略推进,偏离价值方向则需调整);
- 弹性:允许季度校准(如市场需求下降时,将 “营收增长 20%” 调为 “15%”,但不偏离战略主线)。
参考案例
- 正面案例:某新能源车企的 “续航提升目标”—— 承接 “技术领先战略”,设定 “2024 年续航突破 1000 公里”,拆解为 “Q1 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8%”“Q2 热管理系统迭代完成”,同时关联 “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”(若锂价上涨超 30%,目标允许下调 5%),并要求研发部(负责技术)、采购部(保障材料)、生产部(确保良率)目标协同,最终超额达成。
- 反面案例:某零售企业的 “目标脱节”—— 战略是 “客户体验优先”,但给销售部定的目标仅是 “月销售额增长 30%”,导致销售为冲量强制推销、忽视客户感受,客户投诉率上升 40%,反而背离战略价值。
与关联元素的关系
- 与 “战略”:目标是战略的 “脚”,没有目标的战略是 “飘在空中的想法”;战略是目标的 “脑”,脱离战略的目标是 “瞎跑”。
- 与 “价值”:目标是价值的 “阶梯”(如 “供应链减碳 10%” 的目标支撑 “环境价值” 实现),价值是目标的 “指南针”(目标设计必须符合价值导向,不能为了短期目标牺牲长期价值)。
参考理论
- 经典理论:德鲁克 “目标管理(MBO)” 与 “SMART 原则”(具体、可衡量、可实现、相关、有时限);
- 权威机构:Gartner《战略执行研究》发现,“与战略耦合度高的目标,其达成率比孤立目标高 60%”;
- 论文参考:《管理科学》2022 年《动态目标调整对战略韧性的影响》指出,“季度校准的目标体系能使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效率提升 40%”。
价值(Value)
核心定义
价值是企业价值创造的 “多维罗盘”,超越单一的财务维度,涵盖经济效益(如股东回报、营收增长)、社会价值(如员工发展、社区贡献,比如 “员工培训覆盖率 100%”)、环境价值(如供应链减碳、资源循环,比如 “包装材料 100% 可降解”)。它强调 “价值创造过程” 与 “结果” 同等重要 —— 比如产品溢价不仅来自利润,还包括品牌信任、文化创新带来的长期增值。
核心功能
- 导向校准:确保战略、目标不偏离 “可持续价值”(如拒绝为短期利润牺牲产品质量,避免品牌价值受损);
- 平衡协调:在多元价值间找平衡点(如投入 10% 利润做环保,短期成本上升但长期品牌增值);
- 凝聚共识:让员工、客户、合作伙伴认同 “共同价值”(如科技企业强调 “技术向善”,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与客户)。
关键属性
- 多维性:不只有 “赚钱”,还包括社会、环境等非财务价值;
- 过程性:重视 “如何创造价值”(如公平对待供应商比单纯压价更能带来长期合作价值);
- 长期性:短期可能 “不赚钱” 但长期增值(如投入研发的社会价值,可能 5 年后才转化为技术壁垒)。
参考案例
- 正面案例:某运动品牌的 “价值平衡”—— 在战略中纳入 “公平贸易”(确保代工厂工人薪资达标)、“环保材料”(鞋类产品 50% 用回收塑料),虽然短期成本上升 15%,但获得消费者认同(品牌溢价率提升 20%)、员工归属感增强(离职率下降 30%),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双赢。
- 反面案例:某快消企业的 “单一价值导向”—— 只追求 “低成本高利润”,压缩原材料标准、克扣员工福利,虽短期营收增长,但产品质量投诉率上升 50%、核心员工流失,两年后品牌价值暴跌。
与关联元素的关系
- 与 “战略”:价值是战略的 “起点”(战略设计必须回答 “创造什么价值”),战略是价值的 “实现路径”(如 “环保价值” 需要 “绿色供应链战略” 支撑);
- 与 “目标”:目标是价值的 “具体体现”(如 “供应链减碳 10%” 是环境价值的目标化),价值是目标的 “校验标准”(目标达成后需评估是否真正创造了多维价值,而非仅完成数字)。
参考理论
- 经典理论:波特 “共享价值理论”(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可协同创造)、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框架;
- 权威机构: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(UNGC)指出,“兼顾多维价值的企业,其长期投资回报率比单一财务导向企业高 25%”;
- 论文参考:《哈佛商业评论》2023 年《价值创造的新范式》研究显示,“重视过程价值的企业,客户留存率比只看结果的企业高 35%,员工敬业度高 50%”。
战略与目标的逻辑边界与协同关系
在企业价值创造治理的规划体系中,“战略” 与 “目标” 常被视为同质化的宏观概念,但二者在定位、功能和落地路径上存在本质差异。明确二者的逻辑边界与协同关系,是确保战略有效落地、价值可衡量的核心前提。
战略与目标的本质差异:为何需分层定位?
战略与目标的差异体现在 “抽象程度”“时间维度” 和 “作用方式” 三个层面,这构成了二者在规划体系中分层定位的底层逻辑。
抽象程度:方向指引与量化锚点的本质差异
战略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长期方向与核心逻辑,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原则性。它回答 “企业将通过什么方式创造独特价值”,聚焦于 “做正确的事”。例如,科技企业的 “技术驱动生态化战略”、制造业的 “供应链韧性领先战略”,本质是对价值创造模式的顶层设计,不直接包含具体数字或时限。
目标是战略落地的量化锚点与阶段性成果,具有明确的具象性和可操作性。它回答 “战略在特定阶段需达成什么结果”,聚焦于 “正确地做事”。例如,“技术驱动生态化战略” 可拆解为 “3 年内专利数量突破 1000 项”“生态伙伴数量增长 50%” 等目标,通过具体数字和时限让战略从 “抽象方向” 转化为 “可执行任务”。
时间维度:长期稳定性与短期动态性的分工
战略具有长期稳定性,是企业在 3-5 年甚至更长周期内的价值创造纲领,除非外部环境发生颠覆性变化(如技术革命、政策剧变),否则不会轻易调整。例如,某新能源企业的 “碳中和赛道聚焦战略” 需长期坚持,才能形成技术壁垒和品牌沉淀。
目标具有短期动态性,是战略在年度、季度等短期周期内的分解,需根据内外部变化灵活调整。例如,上述新能源企业的 “年度专利目标” 可能因某核心技术突破提前达成,需动态上调下一季度目标;若遭遇研发瓶颈,也可在不偏离战略方向的前提下适度下调,确保资源投入与实际进度匹配。
作用方式:全局引领与局部聚焦的协同
战略的作用是全局引领,为企业价值创造划定 “不可为” 的边界和 “必须为” 的重心,避免资源分散。例如,“供应链韧性领先战略” 明确企业需将资源优先投入供应链协同、风险防控等领域,而非盲目扩张新业务,确保所有治理动作围绕 “韧性” 这一核心价值展开。
目标的作用是局部聚焦,将战略拆解为各业务单元的具体任务,让每个部门明确 “当期价值创造的核心抓手”。例如,供应链部门的 “核心供应商协同率≥90%”、生产部门的 “生产线中断时长≤4 小时 / 年” 等目标,分别聚焦供应链的 “协同效率” 和 “抗风险能力”,共同支撑 “韧性领先战略” 的落地。
战略与目标的联动关系:为何需协同落地?
战略与目标的分层并非割裂,二者通过 “战略指引目标制定、目标支撑战略验证” 的闭环联动,共同推动价值创造治理的有效性。
战略为目标提供 “合法性边界”
目标的制定必须以战略为前提,脱离战略的目标会导致 “为指标而指标” 的形式主义,甚至偏离价值创造核心。
- 目标需符合战略的核心逻辑:若企业战略是 “客户体验优先”,则客服部门的目标应聚焦 “投诉解决满意度” 而非单纯的 “投诉处理速度”—— 若为追求速度牺牲质量,虽短期目标达标,却与战略核心价值相悖。
- 目标需服务于战略的资源分配:战略决定资源投入的优先级,目标则需匹配这一优先级。例如,“技术创新战略” 下,研发部门的目标权重应高于行政部门,避免资源错配导致战略落空。
某零售企业曾因未对齐战略制定目标,将 “门店扩张数量” 作为核心目标(脱离 “客户体验战略”),虽短期内门店数量翻倍,但服务人员不足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,最终因口碑崩塌流失核心客群,印证了目标脱离战略的风险。
目标为战略提供 “落地验证工具”
战略的有效性需通过目标的达成情况验证,没有目标的战略会沦为 “空洞口号”,无法衡量治理效果。
- 目标是战略落地的 “进度条”:通过对比目标实际达成率与计划值,可实时判断战略执行是否偏离。例如,某企业 “数字化转型战略” 的年度目标为 “业务流程线上化率≥80%”,若实际达成仅 60%,则需追溯是否因技术资源不足或部门协同问题导致战略落地滞后。
- 目标是战略迭代的 “反馈信号”:若目标长期未达成且非执行问题,可能意味着战略本身需调整。例如,某企业 “高端市场渗透战略” 连续两年未达成 “高端产品营收占比≥30%” 的目标,通过分析发现市场需求偏向性价比,最终将战略调整为 “高端 + 中端” 双轨模式,体现了目标对战略的反馈价值。
让规划体系分层更具落地性
战略与目标的差异与联动关系,可通过 “明确定位描述、补充分解逻辑、强化动态校准机制” 三重优化加强认知,避免理解混淆。
明确二者在规划体系中的定位标签
- 战略定位为 “价值创造的顶层方向(3-5 年)”,标注核心关键词(如 “生态化”“韧性”“差异化”);
- 目标定位为 “战略的量化分解(年度 / 季度)”,标注核心特征(如 “可衡量、可落地、可调整”)。
例如,在规划体系图表应用中,可将 “技术驱动生态化战略” 作为顶层节点,其下衍生 “专利数量”“伙伴数量” 等目标节点,通过视觉层级加工强化逻辑关系。
“战略 - 目标” 分解的黄金法则
战略拆解为目标的核心原则,避免分解偏差:
- SMART 原则:目标需满足 “具体(Specific)、可衡量(Measurable)、可达成(Achievable)、相关性(Relevant)、时限性(Time-bound)”,确保与战略强关联(如 “生态伙伴数量增长 50%” 需明确 “基于现有 100 家伙伴,3 年内增至 150 家”);
- 分层拆解原则:战略 → 一级目标(企业级)→ 二级目标(部门级)→ 三级目标(岗位级),例如 “供应链韧性战略”→“核心供应商协同率≥90%”(企业级)→“供应商分级储备覆盖率≥100%”(供应链部门级)→“应急供应商联络机制建立完成”(岗位级)。
参考案例
说明战略与目标的联动落地:
- 案例 1:某汽车企业 “新能源转型战略”→ 一级目标 “2025 年新能源销量占比≥40%”→ 二级目标 “研发部门:续航 1000km 电池技术 2024 年量产”“销售部门:新能源渠道覆盖率 2025 年达 90%”→ 通过目标达成率验证战略进度,2023 年销量占比达 25%,据此动态调整 2024 年研发资源投入;
- 案例 2:某银行 “普惠金融战略”→ 一级目标 “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年增 30%”→ 因经济波动导致 2023 年实际增长 20%,通过目标偏差分析发现 “风险评估效率低”,进而优化 “企业数据交叉验证机制”,2024 年目标调整为 “增长 25%+ 风险评估时长缩短 50%”,既贴合实际又不偏离战略核心。
结语
在企业价值创造治理体系中,战略与目标的分层定位并非逻辑割裂,而是 “方向与路径”“长期与短期”“全局与局部” 的辩证统一。战略为目标提供合法性边界,目标为战略提供落地验证工具。通过明确二者的本质差异、联动关系和落地规则,可避免理解混淆,确保价值创造治理 “既抬头看路(战略),又低头拉车(目标)”,最终实现 “战略有方向、目标可衡量、治理有实效” 的闭环。
推荐阅读
- 企业价值创造治理体系概述(附关系图)
- 企业价值创造治理体系深度解析
- 企业价值定义与评估
- 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内容及特点
- 企业价值创造治理体系中的风险与合规
- 企业价值创造治理的价值闭环与优化
- 企业价值创造治理体系的动态环境变化:行业 /环境/阶段适配调整
更多知识体系更新,请关注公众号!